永吉中醫-梁綺芬院長
近日門診眩暈患者增加,輕者頭暈,重者天旋地轉、步履不穩,甚至伴隨噁心嘔吐,在季節交替及氣候變化時,這種和內耳神經、前庭系統跟自律神經問題引起的眩暈特別容易出現。
在台灣眩暈的盛行率就將近 3% ,若以台灣人口來換算,表示 69 萬人有眩暈的症狀,且復發率可高達 3 成。一般而言,沒有旋轉的頭暈,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焦慮、緊張、貧血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血壓變化問題及藥物副作用等;而有眼震跟走路困難的暈眩,代表掌管身體平衡的組織或器官出了問題,最常見的就是內耳中的半規管、前庭神經、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及小腦的病變。而在中醫理論上,眩暈主要跟肝膽、脾胃及腎系統相關:
1、肝陽上亢、肝火上炎:多在過度疲勞及情緒波動後出現,通常會呈現血壓的上升、頭脹耳鳴、口苦口乾等症狀,中醫治療上以平肝熄風、瀉肝清熱為主,此種眩暈本質上多帶有肝血虛的問題,在主症消失後,仍需酌以滋補肝血以穩定療效。穴道按摩可以按壓百會、翳風、太衝等穴,需配合休息跟心情調適以修身養性。
2、痰濕中阻:眩暈時作,頭痛如蒙,伴隨噁心反胃嘔吐,胸悶痰多,飲食減少,中醫以化濕袪痰止眩為主,其後輔以健脾補氣收功。穴道按摩以百會、合谷、足三里等穴,飲食上需忌口生冷、高油脂及過鹹飲食以避免痰濕內聚。
3、氣血虧虛:頭暈平日即作,暈時常有目黑症狀,臉色淡白,唇甲色淡,伴有心悸體弱,倦怠明顯,食慾不振,中醫治療以補養氣血止暈。穴道按摩以百會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脾俞、胃俞等穴;此種病患多有腸胃虛弱、吸收不良的本質,或者飲食營養不良及偏食,所以生活上需配合營養均衡攝取跟體格鍛鍊,以加強療效。
4、腎精不足:除了眩暈之外,還有健忘,耳鳴,腰膝不適,水腫水氣過盛的徵象,治法以補腎利濕止眩為主。穴道按摩以腎俞、太溪、耳門、聽宮、聽會等穴,由於與腎系統相關的眩暈病情持續已久,在治療上需盡量鼓勵病患體質鍛鍊。
頭暈或眩暈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發生的症狀,多數狀況下,我們可以透過上述提到的治療方法來減少頭暈對生活所帶來的影響;暈眩症除了接受中醫處方治療外,生活作息也維持要正常,保持睡眠充足,不要熬夜,吸菸、喝酒、咖啡等具刺激性活動都應禁止。飲食方面太鹹、太甜的食物都要避免。此外,工作壓力也是造成眩暈的主因之一,建議適度的休息,避免長時間不間斷的工作;若有短時間內無法緩解的眩暈,還是需要就醫求診,以釐清病因,避免症狀惡化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